赴 “梅” 好之约!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梅州举行

梅州 更新于:2025-10-17 10:59
  • 记录生活的范哥哥

    10月15日至17日,全国文化生态保护领域的目光聚焦梅州——“‘梅’好时光 客韵芳华”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此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同志、专家学者齐聚梅州,共享实践经验、共解建设难题,共探文化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千年文脉在交流中焕发新活力。

    以交流破题

    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

    16日上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座谈会在梅州召开,为全国各地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同仁们搭建交流探讨、互学互鉴的平台。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演讲,分享了特色化传承的经验与思路,为不同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座谈会期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们现场热情高涨地介绍所在保护区的建设成果、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与会人员展开了座谈交流,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见解独到,观点直击关键、富有创见。

    当天下午,与会人员走进光德陶瓷非遗工坊、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等点位实地观摩,让纸上经验变成了可触摸的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生态保护实践的理解与认识。

    当夜幕降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演将此次交流活动推向高潮。赣南采茶戏的悠然唱腔、五华提线木偶的灵动演绎、太原锣鼓的铿锵节奏、英歌舞的磅礴气势……12个节目轮番登场,一场文化盛宴让观众流连忘返,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刻实现了交融。

    从地方实践来看,作为广东首个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梅州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有效路径,让客家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放眼广东全省,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的优势下,自2010年设立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历经15年探索实践,已逐步构建起覆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等多元形态的保护区体系,形成了国家级与省级保护区梯次并进、区域特色鲜明、整体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此次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间的交流互鉴,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承办此次交流展示活动,对于促进广东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实践立根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

    交流活动的首个夜晚,由梅州倾心打造的一部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特色的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给与会人员带来了惊喜。

    非遗小剧场深挖梅州历史文化特色,通过“非遗+艺术+体验”的新型演艺模式让非遗“活”起来。截至今年9月末该剧场开幕一周年,已演出60多场,累计接待1.3万多人次观演。

    这是梅州对文化“活态传承”深耕细作的生动写照。为了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州构建了协同高效的保护格局,市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全局,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压实责任;《梅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专门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线”;9项政策文件落地、两部地方性法规实施、两项规定进入立法程序,构建系统化、法治化的保障体系。

    目前全市现有客家围龙屋4367座,红色革命旧(遗)址509处,拥有中国传统村落7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名村2个,全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62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2人,梅州不断夯实保护基础,筑牢文化传承的生态基底。

    梅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作为保护区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构建教育普及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多元实践路径,全面激发客家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走进人民群众。

    文化传承,关键在人。梅州织就一张“育才网络”,“非遗进校园”不仅形成了常态化、课程化,还编印超百万册系列读本,覆盖全市121所学校,惠及学生16.92万人次,实现非遗知识普及与乡土情感培育双提升。

    与此同时,广东汉剧幼苗班、客家山歌幼苗班等特色项目,累计培养汉剧学员129人、山歌学员1314人,形成从“幼苗选拔-系统培养-舞台实践-职业发展”的全链条育才机制。嘉应学院开设了全省首个文化遗产本科专业,设置非遗相关课程70余门,累计招生962人。

    创新玩法更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梅州举办客家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积极推进兴宁藤编等非遗传统技艺通过创意设计与品牌合作焕发新生,埔寨火龙文创预售24小时销量破万;钧质楼改造成五星级民宿,承德楼变身围屋酒楼,玉庭楼成为创客空间……活化利用客家古民居成为梅州客家文化创新传承的一大亮点。

    以品牌出圈

    打造客家文化传播交流体系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在“梅” 好时光 醉美客都 ——2025 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上,国家级非遗丰顺埔寨烧火龙在 “火龙献瑞 光耀中华” 国庆同欢夜、中秋游园会上,火龙穿梭间点燃节日氛围,让非遗魅力深入人心。

    这正是梅州以品牌活动增强文化影响力的缩影。近年来,梅州承办“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会场活动,常态化举办“‘梅’好时光”品牌系列活动,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客家山歌节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节会。推进“非遗五进”覆盖近百个镇村社区,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周五有戏”“相约周六”等惠民品牌深入人心,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文化温度。

    突破地域边界的合作,让客家文化品牌越擦越亮。梅州牵头联动粤闽赣桂四地专业院团成立客家山歌剧联盟,让客家文化资源 “抱团发展”;组织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等非遗艺术精品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百场;借助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国际性平台举办非遗展演,持续提升了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梅州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交流体系,持续讲好梅州故事、展现客家魅力,不断擦亮“世界客都”文化标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海内外客属同胞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凝聚。

    接下来,梅州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科学的规划、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完善的机制,持续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努力将梅州建设成为全球客家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典范区域。

    南方+记者 汪思婷

    见习记者 李佳桦

    【作者】 汪思婷;李佳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