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凡清泉8E2
				 
				客家城市的口号一个比一个大气,为名气也是拼了!
咱先盘盘这些口号咋来的——梅州喊“世界客都”,听着就透着股子“带头大哥”的劲儿。你想啊,全球客家人加起来上亿,梅州作为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祖祖辈辈往外闯的人多,各地客属社团认梅州当“娘家”的也多,挂个“世界客都”的牌子,那是底气足。我之前跟梅州的朋友聊过,他说他们老家祖屋门楣上刻的“客都”二字,比自家名字还金贵,逢年过节擦得锃亮。
河源说“客家古邑”,这“古”字儿用得妙。我查过点资料,河源的龙川县可是秦朝就设县了,比好多中原古城还早。当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好多中原人南下落脚这儿,客家话里的古汉语发音,在河源乡下老头老太太嘴里还能听出味儿。你说“古邑”俩字儿,是不是比“老地方”有文化多了?
惠州喊“客家侨都”,这跟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惠州靠海,明清那会儿下南洋的人多,我太奶奶就是从惠州惠阳坐红头船去的马来西亚。现在惠州华侨华人里,十有八九是客家人,每年清明、春节,海外侨胞拖家带口回来寻根,街头飘的都是酿豆腐香。这“侨都”一叫,既认了根,又连了海外的情,多实在。
深圳的“滨海客家”更有时代感。别看深圳现在是大都市,早年宝安(深圳旧称)的客家人可不少,大鹏所城的赖恩爵将军就是客家人。现在深圳的客家围屋虽然少了,但坪山的客家文化节办得热闹,咸茶、糍粑摆满桌,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视频发抖音——“咱深圳也有老祖宗的文化!”这口号一喊,既接了地气,又给城市添了文化厚度。
江西赣州叫“客家摇篮”,这说法我从小听到大。赣州的三江交汇处,老城墙下住的多是客家人,采茶戏、客家山歌在江边回荡。有回跟赣州的朋友去通天岩玩,他说这儿以前是客家人求学的书院,出了好多名人。“摇篮”嘛,就是客家人的根在这儿,后来才“长大”去了全世界。
福建龙岩标“客家祖地”,那是有真家伙的。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圆滚滚的像个大蘑菇,住过几十户客家人。我去年去土楼,遇到个挑着竹筐卖茶叶的阿婆,她跟我说:“咱这儿的土楼,一砖一瓦都刻着‘客家’俩字儿,祖祖辈辈从这儿出去,走到哪儿都说是龙岩来的。”你说这“祖地”叫得亏不亏?
至于广西,确实没整出响当当的口号。我问过南宁的客家朋友,他说广西客家人散居在各个市县,跟壮族、瑶族混居得多,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像梅州、赣州那样集中。不过他话锋一转:“咱没口号咋了?我妈做的酿苦瓜,比啥口号都实在!”这话听着朴实,倒也有理——文化不在口号响不响,在日子里活不鲜活。
现在再看这些口号,其实各有各的讲究。有的强调历史(古邑、祖地),有的突出现状(侨都、滨海),有的立意高远(世界、摇篮)。就像咱们普通人起微信名,有人叫“老张爱下棋”,有人叫“北京旅游达人”,图个实在,也图个让人记住。客家城市这么一喊,既是给自己打广告,也是给子孙留根——你看,咱老祖宗在这儿活过、闯过,现在的日子,过得更精神!
说到底,口号是面子,文化才是里子。不管叫啥,只要心里记着自己是客家人,过年贴的春联还写着“福满客家”,清明扫墓还记得给祖先烧柱香,那这文化就断不了。就像我老家村口的老榕树,根扎得深,风再大也折不断枝桠。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